指作诗时先若干字为韵

亦称葫芦韵。诗韵术语。取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。葫芦韵者,先二后四。如东、冬通押,先二韵东,后四韵冬。先小后大,有似葫芦,故称。

邻句相粘:指上一联的下句起句平仄,取下一联的上句起句平仄不异。如山居秋暝第二联的下句气候晚来秋,是仄仄仄平平,仄仄起,则第三联的上句明月松间照,应也是平平起,所以是仄仄仄平平,可是由于句脚必需以仄声收,便变成了头粘脚不粘,是仄仄平平仄。

亦称转韵。诗韵术语。除律诗、绝句不得换韵外,古体诗特别是长篇古体诗,换韵较,既不限平声韵、仄声韵,也不限于邻韵。转韵时往往正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,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。

旧时做诗体例之一。截取前人一代、一家或数家的诗句,凑合而成一诗。现存最早的集句,为西晋傅咸的《七经诗》。

本指古代音乐官署。乐府一名,始于西汉,惠帝时已有乐府令。至武帝始成立乐府,掌管朝会宴飨、道时所用的音乐,兼采平易近间诗歌和乐曲。乐府做为一种诗体,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、创做的乐歌,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能够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做品。宋元当前的词、散曲和剧曲,因共同音乐,有时也称乐府。

一做谐韵、协韵。诗韵术语。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,便取同诗其他韵脚不和,须改读某音,以协调声韵,故称。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其时语音读《诗经》,感应很多多少诗句韵不协调,便将做品中某些字姑且改读某音。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道理,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,读古音就能谐韵,不该随便改读。

2、七言平起平收句“平平仄仄仄平平”,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,可是第五字不克不及用平声,不然也成了三平调。

诗体名。即古诗、古体诗。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,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,即感伤己遭,中有不少名篇。

正在句尾持续呈现了三个平声,叫做“三平调”,这是古体诗公用的形式,做近体诗时必需尽量避免,并且无法解救。三平调有两种环境:

古代诗歌的一体。汉魏以下的乐府诗,落款为歌和行的颇多,二者虽名称分歧,其实并无严酷的区别。后遂有歌行一体。其音节、格律,一般比力,形式采用五言、七言、杂言的古体,富于变化。行是乐曲的意义。

要查抄一首近体诗能否遵照粘对,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初一字即可。若是对句不合错误,叫失对;若是邻句不粘,叫失粘。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。

前人写诗多依官韵,而很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,正在官韵中被别离列入分歧的韵部之中,如“冬”取“东”之类,若是正在统一首诗中相押,即为出韵。

诗体名。古体诗的一种,最后出于乐府。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,无必然尺度,最短仅一字,长句有达九、十字以上者,以三、四、五、七字相间者为多。

做唱酬、酬唱。谓做诗取别人相酬和。大致有以下几种体例:1、和诗,只做诗酬和,不消被和诗原韵;2、依韵,亦称同韵,和诗取被和诗同属一韵,但不必用其原字;3、用韵,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;4、次序,亦称步韵,即用其原韵原字,且先后次序都须不异。

即绝诗。亦称截句、断句。诗体名。截、断、绝均有短截义,因定格仅为四句,故名。以五言、七言为从,简称五绝、七绝,也有六言绝句。唐代通行者为近体,平仄和押韵都有必然的要求。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。但正在唐代律诗构成以前,已有绝句,虽亦押韵而平仄较,如《玉台新咏》中即有《古绝句》,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。

旧时做诗体例之一。两人或多人共做一诗,相联成篇。传始于汉武帝时《柏梁台诗》(疑系后人伪做)。初无定式,有一人一句一韵、两句一韵甚至两句以上者,顺次而下。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,续者须对成一联,再出上句,轮番接踵。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伴侣间酬应,绝少佳做。

除了韵脚,整句只要一个平声字,这叫“孤平”,是近体诗的大忌。但这是专指平收句(也就是押韵句)而言的,若是是仄收句,即便整句只要一个平声字,也不算犯孤平,至少算是拗句。

亦称古诗、古风。诗体名,和近体诗相对。发生较早。每篇句数不拘。有四言、五言、六言、七言、杂言诸体。后世利用五、七言者较多。不求对仗,平仄和用韵也较。

对不讲平仄的古体绝句的通称,相对今体的绝句律绝而言。古绝多用拗句,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。有些绝句用的是仄韵,但全诗用律句,或用律诗容许的变格和拗救。

旧时做诗体例之一。若干人相聚,分找标题问题以赋诗,称分题,亦称探题。大略以各物为题,共赋一事。宋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体》:前人分题,或各赋一物,如云送或人分题得物也。分题有时分韵,但不。

诗体名。近体诗的一种。格律严密,故名。发源于南北朝,成熟于唐初。八句,四韵或五韵。两头两联必需对仗。第二、四、六、八句押韵,首句可押可不押,凡是押平声。分五言、七言两体,简称五律、七律。亦偶有六律。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,则为排律。律诗中,凡两句相配,称为一联。五律、七律的第一联(一、二句)称首联,第二联(三、四句)称颔联,第三联(五、六句)称颈联,第四联(七、八句)称尾联。每联的上句称出句,下句称对句。

平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为平声,仄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为仄声。这是近体诗平仄句式的形成之一种。具体请参照【平仄简表】。

诗体名。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从,当起于汉代平易近间歌谣。旧说则谓始于《柏梁台诗》,恐不成托。魏曹丕《燕歌行》,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。到了唐代,大为成长。有七言古诗、七言律诗、七言绝句,取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次要形式。

诗体名。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从。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构成的诗体。春秋以前的诗歌,如《诗经》,大都为四言。汉代当前,格调稍变。自南朝宋齐当前,做者渐少。

凡摘取前人成句为题之诗,南朝梁元帝即已有《赋得兰泽多芳草》一诗。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。起于汉代。因诗题多取成句,同样也使用于应制之做及诗人分题。历六朝隋唐,科举时代之试帖诗,诗体名。由五字句所形成的诗篇,后遂将赋得视为一种诗体,有五言古诗、五言律诗、五言绝句。成为古典诗歌次要形式之一,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。大为成长,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。魏晋当前,

旧时做诗体例之一。指做诗时先若干字为韵,大家分拈韵字,依韵做诗,叫做分韵,一称赋韵。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,后来并不限于联句。白居易《花楼望雪命宴赋诗》:素壁联题分韵句,红炉巡饮暖寒杯。

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,一般内容分歧或相反。若是两句完全同义或根基同义,叫做“合掌”,是做诗的大忌。

先用了拗(不合律),再救一下,合起来就叫拗救。若是我们正在“一三五”这些可矫捷处置的处所,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(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),那么往往就要正在本句或对句恰当的处所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(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),以连结一联之中平、仄数量的均衡。

诗体名。全篇每句六字。相传始于西汉谷永,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,其诗均不传。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。有古体近体之分,但均不甚风行。

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,一般内容分歧或相反。但有时上下句有相承关系,讲的是统一件事,下句衔接上句而来,两句现实是一句,这称为“流水对”。

亦称进退韵。诗韵术语。邻韵通押特殊格局的一种。宋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体》:有辘轳韵者,双出双入。有进退韵者,一进一退。

封建时代臣僚奉所做、所和的诗。唐当前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。内容多为,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的期望。

亦称辘轳韵。诗韵术语。取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。辘轳韵者,双出双入。即律诗第二、第四句用甲韵,第六、第八句用取甲韵可通的乙韵,如先用七虞,后用六鱼等,双出双入,此起彼落,有似辘轳,故称。

首末响应:首句平仄取末句平仄不异。如山居秋暝首句空山新雨后,平平仄仄仄,末句天孙自可留,平平仄仄仄。

对利用近体诗平仄格局的古体诗的通称。特点为:1全用律句或根基上用律句;2换韵,且多为平仄韵交替;3凡是是七言,四句一换韵,换韵后第一句入韵,全诗似多首七绝的组合。

便是指正在平仄上,对句相对,邻句相粘。根基上也是遵照“一三论,二四六分明”的,具体请参照【对句相对,邻句相粘,首尾响应】。

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家,诗词陪伴了中国人五千年的汗青。正在诗词文化的成长过程中,衍生出了很多独属于诗词的术语。这些术语让诗词得以完美,让我们能够愈加切确地找到本人想读的诗。对于每一个诗词快乐喜爱者来说,领会这些“诗语”,能够让本人的诗词鉴赏能力更上一层楼!

诗体名。律诗的一种。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耽误,故名。每首至多十句,有多至百韵者。除首、末两联外,上下句都需对仗。也有隔句相对的,称为扇对。

“平仄”就是前人对声调的区分,以今天的通俗话来说,“平”就是第一声(阴平)、第二声(阳平),“仄”就是第三声(上声)、第四声(去声)。(本来平是指平声,仄是指上去入三声,但正在通俗话中,入声曾经消逝了。)

诗体名。也称赋得体。发源于唐代,由帖经、试帖影响而发生,为科举测验所采用。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,以前人诗句或成语为题,冠以赋得二字,并限韵脚,内容必需贴题。清代尤严。

谋篇指诗词的布局章法而言。对于诗,前人总结的经验良多,但归结起来一般不出“起”、“承”、“转”、“合”四字。

指做诗所押的韵或所根据的韵书。隋时陆法言著《切韵》,共分206韵部,分部太细,未便押韵。唐初附近的韵能够同用。南宋时,平水人刘渊编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》,把同用的韵归并为107韵,后人又减为106韵,并称为平水韵,这即是沿用至今的诗韵。唐代现实所用的韵部,和平水韵所编大致不异。

魏庆之《诗人玉屑》引《缃素杂记》说,唐代郑谷取僧齐己、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:凡诗用韵无数格:一曰葫芦,一曰辘轳,一曰进退。进退格是两韵间押,即第二、第六句用甲韵,第四、第八则用取甲韵可通的乙韵,如寒、删或鱼、虞等,一进一退,相间押韵,故称。

都是指“格律诗”而言,次要分五绝、七绝、五律、七律、排律等。万万不克不及将“今体诗”跟现正在所说的“新诗”混为一谈。

Top